
- 价格透明
- 信息保密
- 进度掌控
- 售后无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寄居草堂,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为民之心依然跃动不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离开成都的杜甫,来到了当时仍叫夔州的重庆奉节。在这里,他写下了一生之中三分之一的诗作,即便年老多病,却依然为“剑外忽传收蓟北”而“涕泪满衣裳”。
往事越千年,从“润物细无声”到“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笔墨间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已化作文化符号,深深镌刻在川渝大地之上。行走其间,透过一个个微观主体受益于减税降费的鲜活故事,记者看到了国家用收入“减法”换取企业效益“加法”和市场活力“乘法”的生动图景。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南川区税务局工作人员走进酱油酿造企业,宣传最新税费优惠政策,以个性化的服务举措助力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助民企植沃土
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在成都的建川博物馆内,陈列着一顶1982年的粉红色蚊帐。这顶蚊帐由改革开放后成都最早的私营企业主“杨百万”杨义安父子制造。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致富的典型代表,他们见证了民营经济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那个年代,民营经济还是一株稚嫩的小苗。1978年,成都市只有2000多户个体工商户,主要为小商小贩,民营经济增加值仅占全市GDP 的3.4%。
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2022年,四川省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30467.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3.7%;重庆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7404.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9.7%。今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从稚嫩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始终有着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支持。
走进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民营企业四川英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杰电气”)1号厂房,通道左侧的工业电源电路板生产区可年产260万块电路板,通道右侧的装置模块生产区可年产模块装置25万台、半导体装置模块1.5万台。这些工业电源设备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半导体及电子材料等领域。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们从‘制造’迈向‘智造’,离不开减税降费的支持和税务部门的服务。”英杰电气副总经理刘世伟感触颇深,“近两年,我们享受了3000多万元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和300多万元的出口退税,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我们更有底气加大研发、争创一流。”
今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发布《关于优化预缴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事项的公告》,新增一个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预缴申报享受时点,企业在预缴申报二季度(按季预缴)或6月(按月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可就上半年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政策。“我们公司是这一政策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今年二季度的企业所得税预缴中,我们就及时享受了1800多万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这让我们能把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项目建设中。”在刘世伟眼里,减税降费既直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更提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嘉陵江畔的重庆磁器口古镇大门外不远处,画着一条红色的水位线“192.65M”,并写下了“2020年8月20日”的时间。这是2020年重庆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时,重庆磁器口被淹的最高水位线。而如今,漫步在古镇里,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让人难以想象当时高涨的江水。
“重庆是山城,到处都是坡坡坎坎,这也孕育了重庆人骨子里的一种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精神!”“陈麻花”第四代传承人陈建兵说,在他看来,从水灾之后的一片狼藉到现在的繁华景象,既有广大市场主体的努力,也离不开减税降费的扶持。
“陈麻花”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磁器口古镇一张亮丽的名片。“今年上半年公司已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六税两费’减免等税费优惠20余万元,这些资金为我们搭建线上直播间、开拓网络销售渠道、雇佣新员工提供了重要保障。”陈建兵介绍,随着今年以来文旅业的强劲复苏,“陈麻花”销售火爆,1—7月已销售麻花80吨,销售额达1500万元。
“润物细无声”,今年以来,一系列延续优化创新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地生根,不断深入经济社会肌理,带来的是眼前的红利、发展的信心,更是广大市场主体的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稳就业惠民生
于“小微”处著大文章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以微观主体的活力,激发整个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汇聚成中国经济前行的磅礴动力,这是一条被反复验证的逻辑。
小规模纳税人大多为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他们设立门槛低、资金投入少、申办形式灵活,是国民经济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1.16亿户,中小微企业数量近5000万户。
超过1.6亿户的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背后,是大量就业岗位和万千家庭,稳住它们能让社会保持自我造血功能,为城乡居民带去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为持续改善民生提供可靠保障。
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税务局开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直播培训。
在绵阳市美新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新家政”)办公区,“嘟嘟嘟”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身着公司制式工装的员工忙着接单、派单、后台调度、前往服务点,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这家自1994年便扎根家政服务的小微企业,业务范围覆盖物业管理服务、高空外墙清洗、母婴护理、养老护理、高端家务管理、家政职业技能培训等,拥有固定及灵活就业员工500余人,培训家政从业人员4000余人次,签约服务100余家企业单位和1600余个市民家庭。
“家政服务是朝阳产业,一头连着万千家庭,一头连着社会就业。为支持乡村振兴,我们开展‘家政培训进乡村’活动,先后帮助260名农村女性走上家政服务岗位,实现就近就业。”美新家政副总经理任义说,“公司如今良好的发展势头离不开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一路扶持,特别是对我们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至1%、‘六税两费’减半征收等优惠政策继续执行至2027年底,释放的信号和带来的实惠,让我们身上有劲、心里有底。”随着市场逐渐回暖,美新家政今年1—5月实现营收210余万元,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预计全年可享受各项税收优惠10万元左右。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包含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049亿元,占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金额的76%,是政策惠及的主体。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小微企业在发展、一个个就业岗位被创造,是减税降费助力发展托起稳稳的幸福。
这份幸福也许是一个新增的岗位——重庆新助邦水岸南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有50余名职工,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享受各项税费优惠近15万元。同时因聘用两名残疾人,享受残疾人员工工资加计扣除政策,在办理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获得1万余元退税。“节省的税款增加了我们的流动资金,我们在6月底又新招聘了1名员工。”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谢尚清说。
这份幸福也许是一次成功的创业——“80后”鲍本东在7年前创办了成都一木乐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包括减税降费在内的国家政策支持下,这个最初只有200平方米、3个人、1台机床的“小作坊”已发展成为拥有18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20台机床、10台车床的一家初具规模的企业。“去年我们招聘了2名退役士兵和1名贫困户,税务局随即送来了重点群体和退役士兵就业的优惠政策,帮我们享受到2 万多元的增值税减免。”创业初期税务干部的耐心讲解、政策出台第一时间的提示提醒、急需资金时“银税贷”的支持,都让鲍本东印象深刻。
这份幸福也许是农民口袋里的红利——四川省眉山市永丰村,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农忙时又能守着家门口出力挣钱。这样的合作模式,实现了集体与个人的共赢。过去一年,这些合作社享受各类税费优惠合计281余万元。减免出来的钱,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落到乡亲们的口袋里。“政府给了很多政策支持,不久前在税务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得到了银行授信的200万元‘税电指数贷’,我们经营发展的底气更足了。”眉山市一心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减税降费稳稳托住广大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正如千万间“广厦”,庇护着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风雨不动安如山”。
促消费强信心
新业态激发新动能
夏日夜晚,重庆洪崖洞灯火辉煌、光影交错,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到此,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打卡”,将美景定格。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重庆市渝中区沧白路刘一手火锅解放碑店内人声鼎沸,涌动的人流、升腾的热气、碰撞的酒瓶,印证着重庆“夜经济”的火热。“今年餐饮行业一直在加快回暖,整个行业都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像我们店去年基本不用缴税,今年,季度销售收入不超过30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继续免征增值税,减轻了经营上的压力,让我们更有信心把刘一手这口老火锅的味道传承下去。“该店负责人刘波说。
以夜兴业、以业活夜,夜间经济作为消费增长点,为扩大内需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年以来,更聚焦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成为了激活夜经济的关键一环。
数据显示,今年1—6月,重庆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新增减税95.9亿元,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至1%政策新增减税17.1亿元,小型微利企业减征所得税政策新增减税11.3亿元。仅此三项政策就惠及近90万户市场主体,减税降费成为带动消费恢复、扩大,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促进消费的,不仅有新“夜”态,还有新业态。
走进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领克汽车成都工厂,机器轰隆声不绝于耳、挥舞的机械臂此起彼伏,一辆辆崭新的领克06源源不断地驶下生产线。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成都市抢抓发展机遇,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产业链,建立起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二分天下’的趋势明显,领克于2020年开始‘绿色化转型’的探索,推出领克06混动车型。”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税务资金科科长彭亚利介绍,“企业‘绿色化转型’的背后,是超亿元税惠大礼包的强劲支持。其中2022年仅增值税留抵退税就达到7500万元,今年预计还可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3000万元。真金白银的税惠助力,为我们加速转型新能源增添了底气。”
减税降费的助力不仅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端,也为消费端带来了澎湃动能。
在成都太古里商圈,理想汽车成都零售中心人头攒动,前来试驾购车的消费者络绎不绝。零售中心工作人员李跃杰介绍,理想汽车今年1—7月在川销售额达到16.38亿元、同比增长97%。“理想汽车的强劲势头离不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明确延续至2027年底,进一步释放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助力企业走上‘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四川省税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四川省享受车辆购置税政策优惠的新能源汽车突破15万辆,数量同比增长30%以上,免征车购税金额28.42亿元,减免税额同比增长达45%。
消费是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的关键环节。以消费扩大和升级牵引带动供给提质增效,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就像不尽的长江,为经济循环注入滚滚向前的不竭动力。
记者手记
曾经,提及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人们总将其比作“草根”,“一有雨露便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而时至今日,已经不能这样形容民营经济了。无论在数量、体量还是质量上,它们都已然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十天,行走在川渝大地上,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发展、民生、就业、消费、乡村振兴,一桩桩、一件件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从“草根”到“大树”,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性格。在重庆,记者在山城的坡坡坎坎间,直观感受到了“爬坡上坎”的向上精神;在四川,成都博物馆里让人见而生喜的东汉说唱俑,也让记者联想到了这片土地乐观开朗的性格。这份向上生长的韧性,来自于当地文化土壤的滋养,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也来自于包括减税降费政策在内的国家好政策的支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